海南省乡村振兴局 助农商城
您当前位置:首页> 典型 >  人物榜

逐梦自贸港丨“90后”博士后扎根南繁育“一粒种”

   来源:南海网   时间:2024-04-11 18:48:00

  【编者按】

  在海南,有这样一群人,从开放前沿到科研基地、从美丽乡村到雨林秘境……他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的嘱托,用行动书写海南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。

  即日起,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“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”支持,海南国际传播中心、海南国际传播网、南海网、新海南客户端、南国都市报、学习强国海南学习平台、海南发布等全矩阵联合推出系列短视频《逐梦自贸港》,聚焦生态保护、科技自强、乡村振兴、对外开放四大主题,展现海南自贸港建设过程中不同领域的青年们的奋斗姿态。敬请关注。

点击查看更多视频

  新海南客户端、南海网 记者 谭琦

  种子,是肖枫的工作,也是他对自己的形容。

  3年前,南京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博士后肖枫来到海南,开始了育种工作。得益于优良的光热条件,每年冬春,来自全国数百家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汇聚于此,从事繁育工作,“南繁”由此得名。海南三亚崖州湾边,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就坐落在这里,试验田里扎满了育种的科研工作者。

  “我们可以通过水稻的叶龄,判断它处于哪个生育期,我们就能进行合理的栽培措施。”肖枫蹲在田间,仔细地观察水稻的长势情况。“一般来说,育种大概需要7-8年的时间,在海南的冬季可以多种1到3代。”肖枫说,在南繁,种子随着育种家们迁徙,从原生地到海南,再从海南到原生地,像候鸟一样,准时往返,直到新品种培育成功。

  科研人员在南繁的生活通常都是“两点一线”,除了农田,肖枫的另外一个“点”就是实验室。“有时候一个指标来来回回地重复测试,重复获得相同的数据,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几个月甚至一到两年,十分枯燥。”肖枫认为,做科研要沉得下心,持之以恒地去做,就像一颗倔强的种子,等待破土而出的时刻。

  种子是农业的“芯片”。每年11月至次年5月,全国800多家科研院所、高校及企业的约7000名农业专家来到海南,投入紧张的育种工作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,近3万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南繁获得,占到全国审定新品种的70%以上,筑牢了中国饭碗最坚实的底座。